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安那般那”初探

    修行道地经》  最先出现“算数”的字眼是在《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》卷4,但它并没有作详细的解说,论云:  安般守意,意少方便,不作增上方便。算数多语观力所逼,以此方便不乐怨恨增上。(大正28....可以调息安身,资深的则可以修止以及深入的去观诸法实相得圣果。如《杂阿含》802及803经所说:  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,多修习者,得身止息,心止息,观,寂灭纯一明分想,修习满足。(大正2.206a...

    释空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245668.html
  • 世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身止息及心止息、观寂灭、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。 (10) 此处提出修习入出息念的好处,〈摄事分〉中解释如下︰ 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,发身惛沈、生心下劣,由正修习入出息念,身心轻安,能令惛...想,令速得圆满。(11) 此处指出,修习入出息念可将身之惛沈灭除(身止息)及心之下劣去除(心止息),也可将不正寻伺等静息(观寂灭),进而纯修“明分想”而灭除妄想。由此可以看出,修入出息念对于灭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746569.html
  • 《长阿含经》和《长部》的核心教导

    微妙第一」。此处译文「至真」之后漏了「等正」一词。又由以上五经的最后一句,也可以看出其内容相同,但译词小小出入。  N26《三明经》(D13):  若如来、至真、等正出现于世,十号具足,……乃至四...,……乃至灭五盖覆蔽心者,除去欲、恶不善法,观,离生喜、乐,入初禅。(中略)彼舍想无想处,入想知灭定。梵志!彼想无想处想灭,入想知灭定,以是故知因缘想生,因缘想灭。  此段经文略长,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2647813.html
  •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

    hellip;…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,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、观、寂灭纯一明分想,修习满足。” 《坐禅三昧经》说:“若思觉偏多,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。”...出息触心者,名之为观。乃至喜乐,一心不乱,将出欲界,离于觉观,断除贪欲,及嗔恚盖,伏一切恶法,得初禅观。”这是由于利用数息观对治了散乱,因此能够进入四禅八定等等的修习阶段。   D、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3749825.html
  • 将佛法世俗化、浅化的证严法师(连载一)

    又意识既然于闷绝前才是现行的,在闷绝位中都不现行,直到闷绝后重新现行而苏醒过来,才意识知心的存在,这就表示意识有生、灭;这也表示意识心对于闷绝的境界是有出也入的;出的意识心当然是生灭法...名为率尔初心,这是意识心初起的境界相。知心为求了知出定后的境界相,遂又生起第二剎那的寻求心来作比较,因此第二剎那知心名为寻求心,次于初心位。待出生第三剎那的知心时,已前后二剎那境界相而作比对,...

    正光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2759110.html
  • 初探菩萨修习禅定不生长寿天的善巧方便

    彼天众生还有寻、伺[21],如说:  问:通论色界俱是难处,何故不说初禅,直举二禅等耶?  答:以彼初禅、观故,难轻不举。[22]  唐,澄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亦说,在初禅天“梵王多好说法”,所以初禅天还不是长寿天难:  案《智论》等通上二界,除五净居,皆长寿难。今不取初禅者,以彼梵王多好说法,观,闻法障轻。[23]  初禅天的众生还有寻伺,是否就表示初禅天不属于长寿天难?在《大智...

    释真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2560179.html
  • 杂 因 诵(1)

    从彼道,见老病死,老病死集,老病死灭,老病死灭道迹。见生……。……。取……。爱……。受……。触……。六入处……。名色……。识……。行,行集,行灭,行灭道迹。我于此法,自知、自觉,成等正。为比丘、...释迦牟尼佛是创始以来,唯一无师自觉者,祂过去并没有哪位仙人真正得道。虽然后来的经典乃讲到所谓的“独”,但在历史上,并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过。  所以,十二因缘的说法,我认为是:后来人再整理出来的理论架构,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1362172.html
  •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(2)

    声闻独身心相续中的灭谛——涅槃功德,以及三乘学圣者身心想续中的道谛功德,以为法宝。   1、教法:即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契经,为戒定慧三学。律藏属律学,经藏属定学,...如是思惟不净相时,所起于法拣择。......明慧行,毗钵舍那。复比丘于此内身,观察思惟诸界差别,谓此身中,惟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,如是思惟诸相时,所起于法拣择,乃至毗钵舍那。复比丘于此内...

    任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3965660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(1)

    感知能力识取对象的身分而在于主体体质之内,既为主体所摄受者,亦为主体所生起者。此一摄受生起作用有染义净义,染义者以“不觉”作用说之,净义者以“”之作用说之。  讨论:  心真如之作用净体自身之...透彻皆总而说之。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和合于主体境界之上下辗转中而已。  二、心生灭相以其觉义而之成佛可能  以下说众生在生灭状态下的“本”义。[[20]]  众生心在无始迷染境界中时并非不具真如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367297.html
  • 宝藏论

    知身心。身心不净故不免生死。夫一切学无知者。皆弃知而学无知。无知者即是知也。然自不觉知。复弃无知而学知者。知即故心生万虑意起百思。还不离苦。彼知二见皆不能当体虚融如理冥契。遂不能入真实也。夫真实者离知无知。过一切限量也。夫见即有方。闻即有所。即有心。知即量。不了本际无方无所无心无量。即无见闻觉知也。所以真一无二。而现不同。或复有人念佛佛现。念僧僧现。但彼非佛非非佛。而现于佛。...

    僧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069578.html